腹膜透析(PD)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方式,但导管相关感染一直是影响透析质量和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。其中,出口处感染(Exit-Site Infection,ESI)和隧道感染(Tunnel Infection,TI)因症状隐匿、易被忽视,可能引起严重后果,如腹膜炎、导管拔除等。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种特殊类型的感染。
什么是出口处感染和隧道感染?
隧道感染(Tunnel Infection)是指腹膜透析导管下隧道走行处红斑、水肿、硬结或压痛。超声检查常显示导管周围积液。
出口处感染(Exit-Site Infection)是指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出现脓性分泌物,伴或不伴导管-表皮交界处的皮肤红斑。
出口处感染和隧道感染是如何发生的?
1.发病机制:
细菌定植:置管后,细菌可能在导管表面定植形成生物膜,增加感染风险。
2.常见原因:
导管相关因素:导管出口方向不正确;皮下隧道太短、涤纶套外露;导管固定不稳,频繁牵拉
操作与卫生问题:换液环境不洁净;透析操作不规范,未进行手部消毒;导管出口未定期清洁。
3.病原菌感染: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铜绿假单胞菌等病菌。
如何识别出口处感染和隧道感染?
1.出口处感染临床表现:
导管出口处水肿、疼痛、周围皮肤红斑、结痂、肉芽组织。出口处渗液,出现脓性分泌物。
注意:
没有脓性分泌物的导管口周围红斑有时是感染的早期指征,也可能是皮肤过敏反应,或发生于最近放置的导管或导管外伤后,需要临床判断来决定开始治疗还是继续观察。
辅助检查:实验室检查
隧道感染临床表现:沿导管走行处红斑、肿胀、皮下隧道触痛。出口处渗液,甚至脓性分泌物
辅助检查:实验室检查和超声检查。
感染如何处理?
1.局部红肿
每日护理:生理盐水 碘伏清洁 避免直接接触导管
外用抗生素:如莫匹罗星软膏(医生指导下使用)
2.脓液或发热
立即就医,可能需要:
口服或静脉抗生素治疗
行抗生素治疗后无效,感染无法控制时,行导管拔除
如何预防
1.术后保持出口处干燥无菌直至完全愈合,期间避免盆浴
2.固定腹透导管,避免反复牵拉导管致使损伤。
3.在洗澡或游泳时要注意导管和出口部位保护,同时要及时清洁出口
4.PD和出口护理,建议在换液环境中进行,换液环境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。
5.每日观察出口有无红肿渗液并记录透析情况,方便医生评估